衢州学校墙绘-浙江墙体广告-宁波琼予广告公司,户外农村墙体广告,品牌推广专家
产品展示

相伴60多年 这把黑剪刀要和杭州人告别了
2018年08月02日 07:13:33 来源: 浙江在线 陈淡宁
(衢州学校墙绘——宁波琼予广告公司广告转载)
   浙江在线8月2日讯(浙江在线记者 陈淡宁)7月的最后一天,杭州河坊街232号,老字号张小泉店内,一位老杭州在转悠了一圈后,买走了一把不起眼的全黑色剪刀。

  “这是最后一把了。”店员说,“这种剪刀是杭州张小泉剪刀厂刚刚成立时开始生产的,卖了60多年,前几年就已经停产,现在库存已经空了。”

  这把剪刀,铁质的刀头刀脚,通体黑色,只有刃口处是锋利的银白色,剪刀头的部分,细看有手工刻上的“张小泉”字样。看到它的样子,很多老杭州都会反应过来,“我家里也有的呀!”

  它曾经出现在杭城百姓家家户户的各个角落:厨房灶台间,大号的黑剪子用来剖鱼、捡菜;写字台一角,中号的黑剪子随手就能拿到,裁纸开封少不了它;针线篮里,躺着最小号的黑剪子,锋利的剪刃下,线头才变得干净利落,可以轻松地穿进针眼……

  现在,这把剪刀,要跟杭州人告别了。

  当年去解百买剪刀

  要搭售其他商品才能买到

  陈伟明,56岁,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杭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。34年前,还是毛头小伙的他,一进厂子,跟着师父做的就是这种黑剪子。

  “师父很厉害,他锻打的剪子,拿过好多次全国冠军,还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。”陈伟明说。

  陈伟明的师父,正是杭州张小泉剪刀厂组建时的第一批工人施金水,今年86岁,是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。

  别看“张小泉”这个老字号已经有390岁了,但在作坊生产的时代,老底子的剪刀匠人,靠的是“一只风箱一把锤,一块泥砖一只盆,一把榔头一条凳”。施金水曾经跟陈伟明讲过,当时,他们5个人一整天只能做125把剪刀,还是只能随便用用的半成品。

 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,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诞生,杭州的剪刀作坊,开始了分担工序的流水化操作模式。

  而杭州张小泉剪刀厂,是在1958年才正式挂牌的,像施金水这样的民间制剪高手,成了厂里的第一批骨干工人,负责剪刀的质量检测与技术指导。

  厂子都建起来了,当然要提升产量,不能再全靠手工锻打了。厂里研发了跳板榔头和弹簧榔头,一把剪刀的锻打只需要2个人操作,生产速度大大提升。

  由此,剪刀的生产,进入半机械化时代。而这款全黑色的民用剪,就是开发出来的第一批标准化产品。

  陈伟明到现在都记得,“当时我们民用剪车间,一个月的生产任务是45万把。”

  这么高的产能下,这把剪刀依然供不应求。

  在上世纪80年代,要去解百买一把张小泉剪刀,是要“配货”的,也就是“搭售”,“你得先买一些别的东西,才能买剪刀。”

  与美国哈德森火车、瑞士劳力士手表一起

  并列世界999款经典产品

  虽然是商场里的爆款,但这把剪刀的价格却是非常亲民的。

  陈伟明说,因为这款剪刀是精打细算设计出来的——

  考虑到那个年代,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很有限,所以剪刀在工艺处理上,是本着节约成本,操作便捷的路子来的。

  比如这层黑色,并不是漆,而是一种防腐蚀、防生锈的工艺,叫“发蓝”。

  “剪刀就怕用着用着生锈了。当时防锈的工艺,要么电镀,要么发蓝。电镀工艺复杂,成本高。而发蓝,只要浸泡在药水里就可以了。”陈伟明说。

  再说到这款剪刀头,头顶尖尖,中端稍宽,尾端收紧,像笋一样。与另一种“木梳式样”的剪刀头相比,这种“笋状式样”,不仅美观,更方便打孔,对家庭来说,应用更广泛。

  而剪刀脚,就是手握的部分,考虑到美观,也作了区分。“一般大号的黑剪用酒坛式样,握柄比较圆润;小号黑剪用酒壶式样,握柄的肩窄一些。”

  连型号都出了5个,从1号到5号,尺寸逐渐缩小。

  一号剪最大,适合剪一些比较费力气的大物件,比如鸡鸭开膛,杀甲鱼;二号剪小一些,女人用这个裁布就特别称手;三号剪是应用范围最广的,家常日用、做手工都行,卖得最好的也是三号;四号剪开始就比较精致了,缝缝补补的时候用得多;最小的五号剪可以拿来剪剪指甲之类的小东西。

  这么一把接地气的剪刀,也是漫长岁月里的经典记忆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这把民用剪的造型还被收录在英国费顿出版社出版的《经典设计》一书中,与美国哈德森火车、英国飞机和瑞士劳力士手表,被列为世界范围内999款经典产品。

  完成使命的它虽然退休

  张小泉的技艺依然在传续

  到了上世纪90年代,黑剪子的接班人出现了。

  “厂里有了新的机器,老的机器慢慢闲置,再后来,不锈钢材料就出现了。”陈伟明说,“不锈钢剪刀的刀头是不锈钢,刀脚是塑料的,比较轻便。所以很受欢迎。”

  红极一时的黑色民用剪,市场慢慢被取代:“因为不是全机械化操作,剪刀的成品率只有90%左右,锻打成本高,价格也卖得比不锈钢贵,市场就越来越小了。”

  就像人会老去,会退休一样,随着张小泉厂新产品的不断推出,这款民用黑剪子的产量不断减少,大约在两年前全线停产。“之后就是陆续卖库存。现在库存也卖完了,它就正式退休了。”陈伟明说。

  这把杭州人记忆里的黑色剪刀,完成了它的时代使命,与我们作别。

  当然,产品的更新换代是发展常态,而它用自己60年的“生命”,成为杭州手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——当年,生产过这批民用剪的弹簧锤,如今还留在生产车间里,用作展示及纪念。

  7月的最后一天,在车间的隆隆声中,陈伟明打开了那台古旧的弹簧锤,为我们演示当时的锻打工艺,动作还是那样熟练。

  如今,张小泉的工厂一个月生产的民用剪数量在55至65万把。剪刀生产的前面几道工序,都由机器代劳,但最后的一环“拷油”还是由工人手工完成,“这道工序是保证剪刀刀刃咬合顺畅且严密的最重要一环,必须手作,每一把剪刀都不例外。”陈伟明说。

标签: 剪刀;陈伟明;小泉剪刀;杭州;劳力士手表;演示;榔头;搭售;制作... 责任编辑: 吴盈秋
(衢州学校墙绘——宁波琼予广告公司广告转载)